Kaiyun·官方网站-中国大陆权威在线教育平台

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118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锦江实践”-Kaiyun中国官方平台

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118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锦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3 06:46:20| 浏览次数:

  

地方和学校的经验与做法118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锦江实践”(图1)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我们一起来看地方和学校的阶段性经验与做法——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等政策要求,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作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系统规划全区人工智能教育,把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破解“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得好”等关键问题,锦江区构建起了资源研发与课程实施——队伍建设与师资培育——融合应用与场景创新的“人工智能+教育”全链条实践模式。

  早在2019年3月,锦江区就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区学校普及性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通过“四方共建”资源研发模式与“三级进阶”课程实施路径,锦江区努力破解人工智能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一是研发区本课程读本。针对人工智能课程资源短缺等问题,组建课程研发团队,开发逐级进阶的4套人工智能课程读本,在全区中小学校推广使用。

  二是引进并建设竞赛活动项目资源。强化“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提能”,依托区内已建成的15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标准实验室,成立拔尖创新人才教练工作室,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和学科竞赛教练,探索构建人工智能竞赛活动项目资源体系,涵盖计算机视觉、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编程知识、工程实践等方面内容。

  三是用好并参与研发国家级项目资源。通过承担国家级项目试点,区内37所学校参与对项目资源的常态化应用,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系列专题课程资源,共享发布在“浦育”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上,供全国教师借鉴使用。

  四是开发系列校本特色资源。按照全区人工智能教育“六个一”要求(一校一教研团队、一校一特色资源、一校一创新项目、一校一教学场景、一校一典型案例、一校一活动品牌),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校本案例资源。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创设科学实验场景,打造AI工坊、AI美育、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物理创新实验室等数字化创新实践空间,开设《自动驾驶》《智能博物》等人工智能课程,以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全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以“基础—拓展—创新”的路径进行实施。小学段实行“启蒙+基础”,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初中段实行“基础+拓展”,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段实行“基础+拓展+创新”,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着力早期拔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推荐。同时,将人工Kaiyun官网中国智能伦理教育贯穿各学段,强化智能社会责任道德。

  一是以普及开展为目标实施基础课程。依托国家课程框架,整合信息科技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等内容,每学期在常规课堂教学中用不少于10课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二是以兴趣发展为目标实施拓展课程。通过社团活动实施开展,小学以智能硬件编程入门为核心,初、高中围绕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主题开展校本课程学习,每学期不少于30个课时。

  三是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创新课程。以竞赛活动与科学探究为载体,同时依托科技高中建设,实施高中—大学衔接的英才培养项目,选拔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进入高校人工智能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开展项目实践研究,每学期不少于80课时。

  区域构建了“三层四阶”的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育体系。该体系通过“三层”分类和“四阶”递进的协同机制,推动区域人工智能师资队伍的持续进阶发展。

  “筑基层”培训面向全体学科教师,聚焦“入格”,重点破除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足和行动盲目性。从2019年起,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极简技术应用为切入口,从管理、评价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全区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全员普及培训。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中,也把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变革的理念更新、基础应用实践和案例分析等作为重点培训内容。

  “精进层”培训面向学科骨干教师,聚焦“胜任”与“创优”,重点突破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实施的问题。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及应用、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实践等主题,分期组织骨干教师开展专业培训,累计培养种子教师300余名。区内10余个名师工作室锚定人工智能教学研修方向,通过“专题培训+课题研究+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多元数字研修模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新课标综合学习设计与实施。

  “引领层”培训面向管理团队,聚焦“致远”,重点突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问题。邀请高校的学科专家和信息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开办夜校、举办校长论坛的方式,面向全区教育管理团队开展“AI+教育”专项培训。通过学习人工智能前沿动态、场景应用与教育融合等,强化管理者的智能思维,提升管理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与前瞻规划的战略决策能力。

  锦江区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场景驱动、技术赋能、思维进阶”为核心理念,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装备转型”,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场景。

  近年来,锦江区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场景建设,创设AI创客工坊、智慧农场、AI自动驾驶实验室等学习场景,同时引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企业等资源,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如成都七中育才东湖校区建成全国首个“华为鸿蒙青少年开发者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天涯石小学探索打造中小学脑机接口科普教育空间“脑机智创教育基地”,形成脑机接口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科普场景教育和智创实践体验。

  聚焦破解校园环境可感知、可控制、可计算的“真问题”,探索以建设的“小切口”,构建应用的“大场景”,打造物联集控感知、教学交互感知等数字校园智能感知场景,实现了教学设备应用从静态使用到动态适配,促进了课堂教学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如,成都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区借助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实时采集师生课堂行为数据,生成多维分析报告,助力教师精准优化教学策略;通过“AI+监测”平台,依据学情动态Kaiyun官网中国生成“一人一练”个性化资源,从错题溯源到拓展训练均实现智能推送。

  启动区域性、规模化、有组织的AI大模型“备课助手”“教学助手”“成长助手”教学应用试点,形成优化教学设计、辅助资源开发、构建探究情景、分析成长数据、提升管理效能、赋能课题研究、生成学生个性评价等应用场景案例(课例)100余个。如,区内的31个信息化名师工作室探索使用AI助手开展新课标综合学习课例设计与实施,统一采用《融合AI的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设计模板》进行教学设计,将AI应用到课标分析、教材分析、核心素养分析、核心知识分析、学习活动评价设计等多个环节,产生了基于人机协同的110余个生成式新课标综合学习优质课例并已上线。

  近年来,区内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多项赛事获奖总数和等次均居省、市前列。2024年,锦江区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18项、省级奖项98项,4支队伍、6名学生在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得最高奖项。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中,锦江学子在“走向未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创新挑战项目中斩获全国高中组金牌和小学组银牌。

  锦江区组建来自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前瞻研究、决策咨询、案例评审、成果评价等各项环节。在人工智能教学方面,成立“锦江区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整合教学资源,规范实践标准,为全区教师搭建人工智能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同时,区内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师。全区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典型课例200余节,30节课例在市级以上活动中展示交流,6节课例面向全国进行展示,累计出版专著6本,发表论文30余篇。

  锦江区通过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实现了人工智能教育及应用的全面普及,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优质均衡,促进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加快了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课程教学深化改革。2023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成果交流展示会”在锦江区召开,区域相关做法在会上交流。2024年11月,锦江区作为2024年秋季学期的轮值组长,举办“编织科学家的梦想—全国中小学科学实验区第十四协同组第二次线下研讨活动”,邀请各兄弟区县赴蓉交流,并正式点亮锦江区“双15科教生态圈”。

  下一步,锦江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坚持以“人工智能+教育”为重要抓手,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努力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锦江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