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融共生推动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数字化平行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25-07-28 04:56:01| 浏览次数:
鄢烈洲,孟保华.以共融共生推动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平行会议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5,31(06):50-59.
摘要: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为教育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如何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变革与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同频共振和双向赋能,是职业教育共同的关注点。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平行会议以“共融共生: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为主题展开交流。基于会议报告的主要观点,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先对统筹下生态共建的政策规划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基于资源汇聚、数据集成和应用整合的集成发展思路,在变革下基于AI的未来学校规划、未来课堂构建以及未来教师培养路径进行阐释,最后用产教融合的双向赋能证明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的可行性。力图对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的思路和AI变革下的创新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教育变革;生态构建;未来课堂;未来教师
基金项目:2023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委托课题“国家职业教育治理数字化顶层规划设计”(编号:MOE-CEIM-SZH-002);2024年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据要素赋能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编号:2024GB271)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当今时代的核心特征,深刻重塑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为教育变革注入强劲动力,在凸显数字教育巨大潜力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全新挑战。中国作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与实践者,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化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将教育数字化置于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位置。继成功举办2023、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后,5月14—16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中国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各自关于数字教育变革的最新政策和实践经验。
大会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围绕政策机制、技术前沿、应用推广、数字伦理等议题,聚焦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内容、重塑教育模式、重构教育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回应联合国全球教育变革倡议,探寻“智能时代、教育何为”[1]的答案,共商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
与大会同步举行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平行会议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承办。会议以“共融共生: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为主题,旨在通过分享国内外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方面的最新政策、战略与实践,推动国内外经验交流与互鉴;通过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挖掘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变革潜力;通过展示前沿研究成果,鼓励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推动知识创新;通过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赋能推动产业的升级,共创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在2025年5月15日的平行会议上,中国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国强、巴西教育部副部长马塞洛·布雷加尼奥利(Marcelo Bregagnoli)、英国商业贸易部贸易使节倪乐思(Lewis Neal)致开幕辞,印度尼西亚人类发展与文化事务统筹部副部长欧亚特·达罗亚(Ojat Darojat)、中国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韩锡斌和孙善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信息学院特聘教授德拉甘·加舍维奇(Dragan GaševiĆ)、印度尼西亚加扎马达大学(UGM)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阿古斯·马优诺(Agus Maryono)、泰国合艾技术学院院长宋沙·猜索达(Somsak Chaisoda)、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何保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禹诚、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未来课堂”展示团队、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副总裁赵祎鑫、小米集团全球标准部总经理周珏嘉先后进行了主题分享。本文基于上述15位来自国际或区域组织、教育部门、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的致辞和报告,采用文本分析和归纳梳理等研究方法,挖掘会议报告的观点内涵,对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数字教育与产业发展共融共生的实现路径、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进行深入探究,力图总结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成果经验,理清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脉络路径,分析职业教育智慧化的新范式,以期为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整理了15位嘉宾的中文发言内容(含发言的中文译本),共计27,774字,总词数7267个,通过分词筛选工具去掉与主题无关的助词、介词、代词等内容,筛选后的特征词数1873个。发言内容的词频统计(前100)如图1所示。将统计的高频词(前50)以基于共现关系的算法进行统计,共有50个节点,1042条关系,生成共现高频词的网络关系如图2所示。
从发言内容的词频统计和基于共现高频词的网络关系图分析发现:①词频数量前5位的词充分契合职业教育数字化的会议主题,依次是“职业教育”“数字化”“学生”“数字技术”“发展”,展示了与会嘉宾以学生为本,将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学生发展作为核心关注点。这也充分呼应了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本次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智能时代育人的本质要求,在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中,绝不能丢掉教育的本质,不偏离育人的根本方向”的要求。②词频数量第6-10位的词则关注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实现路径层面,依次是“数据”“技能”“教师”“平台”“教学”,重点关注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核心能力、重点人物、基础平台和应用场景。③词频数量第11-50位的词则关注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具体实现方法和保障措施。首先,从重点入手,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产教融合,依次提及“学校”“职业”“专业”“产业”“行业”“企业”,以“人工智能”作为产教融合的连接点。其次,关注“合作”“融合”“体系”“生态”,以建立生态和体系为目标。然后在“课堂”“课程”“人才培养”“治理”等应用场景,实现“个性化”“变革”和“创新”。最后,关注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生态构建的保障措施,重点提及“战略”“标准”“政策”“素养”“培训”。④网络关系图中的核心关联词是“数字化”“数字技术”“发展”,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以数字化为载体服务发展的核心目标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正如教育部职成司李智副司长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是破解全球技能鸿沟,推动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充分体现会议凝聚的共识。
以上通过数据统计的方法对会议内容进行技术层面的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与会嘉宾对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的关注点,但也存在缺乏实践验证的局限,下面将从大会的成果案例和专家的经验总结来予以佐证。
韩锡斌教授在总结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时指出,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20多项政策,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数字化职业教育政策体系。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启动,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特别是近期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颁布,国家在政策层面进行统筹,明确发展战略,出台配套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同时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试点政策,实施数字校园、专业资源库、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训等试点项目,以点带面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工作。经过政府统筹、试点突破和多方协同,我国基本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联动、企业赋能、院校落地”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生态。
英国贸易使节倪乐思在致辞中指出,英国政府出台的数字技能战略强调各学段的学生都需要发展雇主所需的数字素养和高级技术技能,同时在学徒税制度中则鼓励雇主投资于劳动力发展,支持数字和技术相关行业的学徒,激励公司为职业学院的学生和终身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数字培训和经验。巴西教育部副部长马塞洛·布雷加尼奥利分享了巴西数字教育政策法案中基于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开放(REA)的国家体系。
由此可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绝非技术设备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场由政府统筹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生态革命,这场生态革命强调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各方力量的紧密合作,政策规划在此进程中扮演着顶层设计者、资源整合者与规则守护者三重角色,促进各方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政策的指导下适应数字教育的新要求。企业则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经验,为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持、实训资源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社会各界的参与则可以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向智慧化转型的良好氛围。通过政策规划的统筹引领,连接多方主体形成合力,推动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的构建。
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3I”)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方向,本次大会则用系列教育数字化成果案例印证了坚持“3I”的发展成效。无论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聚海量精品课程资源,构建覆盖 1.6 亿多学习者的数字学习空间,还是大会致辞中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Edward Hopcroft)高度赞扬重点推介的教育部“101计划”的精品集成,集成发展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方法论和核心驱动力。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集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4 个国家平台,涵盖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的资源,链接 32 个省级平台,形成“四横五纵”的资源供给格局,实现平台互联、用户互通和资源共享。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则将分散在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线精品课、规划教材等诸多项目中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截至2025年3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1500多所高职院校、7000多所中职院校、3200多家企业的资源,上线的职业教育在线多万条优质资源,提供多场景应用和服务,实现职业教育全部1349个专业的覆盖。[2]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资源汇聚的战略意义远超简单的资源集合,且在国家层面通过系统性重构教育要素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改变教育资源的供给格局,推动教育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校级层面,数字资源汇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资源共享方面,也推动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资源建设方式的改变、教学环境的升级,以及数字化思维意识和素养的提升,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和前导性工作。
数据作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3]诸多政策和研究表明,新一轮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一定是高度数据化的,数据要素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将扮演“动力引擎”的重要角色,是驱动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中国教育部在2023年正式启动职业教育院校数据基座建设。截至2025年5月,已与1296所职业院校实现动态连接,累计汇聚数据545亿条,集成698所职业院校的特色应用场景,对接全国职业院校的2.6万多间教室开展线上巡课。韩锡斌教授指出,职业教育院校数据基座的建设,是在国家层面对职业院校数据集成后的治理,打通学校、区域、国家全链条管理信息系统,是构建大数据赋能职业教育治理新体系的关键之举。在此政策引导下,全国职业院校以对接教育部数据基座为目标,全面开展校级层面的数据集成治理工作,极大加快了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如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按照“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价值化”的理念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建成“四库三中心”(基础库、主题库、专题库、指标库,以及校Kaiyun平台官方级、部门和个人三级中心),提供全面的数据服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数据中台驱动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生态,实现全校业务系统数据贯通与知识图谱构建。从上述实践案例可以发现,职业院校要实现数字化的成功转型,校级数据集成治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
数据孤岛、流程割裂和应用分散是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普遍痛点。如何打通技术、数据与业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何通过应用的整合和服务的集成,提升用户体验和效率,促进跨部门业务协同?从大会的案例分享中可以找到解决方案。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围绕考试、就业、转学、留学、资助等,集成8大类50多项教育公共应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则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管理、专业设置、公共服务系统进行集合升级,贯通部校基础数据,强化数据分析与应用,动态追踪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为职业教育治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撑,推动教育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
印度尼西亚加扎马达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体化数字平台进行应用整合,管理职业教育专业中的项目式学习和实习活动,跟踪和评估基于能力的学习。泰国合艾技术学院通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和学习分析系统为教师发展规划、资源分配和预算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在大会展示的数字化案例中,可以看到通过应用的整合实现学生画像、教学过程、实训记录、企业反馈等数据的融通。通过打通招生、教学、实训、考核、实习、就业等环节,实现跨部门、跨角色的高效业务协同。通过为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一表通”的数据填报和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效率。
应用整合是通过API、中间件等技术,打通信息孤岛,整合业务流程,实现数据融通和业务协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应用整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系统对接,更是业务流程的整合优化,是组织与战略层面的变革,是推动教育模式重构、服务能力升级和生态协同的核心抓手。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资源汇聚、数据集成和应用整合三者相辅相成,资源汇聚为数据集成提供基础数据,数据集成支持应用整合的功能实现,而应用整合又反过来促进资源汇聚和数据集成的深化,三者体现集成发展的思想,成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共同构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体系。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大会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并呈爆发之势,深刻改变知识供给模式和科研创新范式,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方法与底层逻辑,重新定义教育的理念、体系、内容和治理,催生教育变革,教育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中国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在大会致辞中提出,湖北将落实“教育先行”要求,构建全域AI教育生态,全面建设未来学校、未来课堂,培育未来教师,打造覆盖各类教育的AI应用体系。与会嘉宾就AI时代教育变革的重点场景和关键要素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了基于AI的未来教育创新实践的探索。
随着AI的蓬勃发展,未来学校的规划建设已然到来。究竟未来学校会演变成何种样态,从大会中可以一窥端倪。
未来学校什么样?在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怀进鹏部长指出:要筹划未来学校,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管理、服务、决策各环节,有效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韩锡斌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未来学校是打通职业院校与行业的物理围墙和数据壁垒,能够全面感知场景,通过数据赋能和人机协同创建智慧教育空间。《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则提出,借助数字技术,未来学校能够构建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机制,能够应用AI分析产业需求,科学布局学校专业;能够使用AI预测地区适龄儿童数量,准确匹配教育资源;能够利用AI创新评价工具,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上述图景勾勒出未来学校的些许轮廓。
未来学校如何规划建设?我们认为,将基于物理校园的实体空间,借助智能化的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①建设智慧化环境。以物理性的教育空间为基础,发挥实体课堂具有真实情感体验的独特优势,建构交互场景,再通过数字技术与物理空间的深度整合,打破传统校园的空间边界、时间边界和认知边界,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开放化、虚实相融的空间环境。[4]空间的智能化设计,充分考虑使用功能的人性化、资源获取的便利化、教学分析的智能化,以及软硬件融合的一体化。[5]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企业生产线映射到虚拟空间,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高风险、高成本操作的模拟训练。通过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校园空间,支持师生在线协作。通过物联网采集物理空间的数据,实时捕捉学生行为数据,优化教学策略。②推进智能化管理。以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管理、服务与决策全流程,通过数据驱动治理、AI重塑流程,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精准治理的转变。如通过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的智能决策系统,开展预测性分析和风险预警。通过传感技术、视频监控、智能分析等手段,学校能够实时收集大量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管理决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③打造智慧教学生态。以数字技术为底座,打造跨界融合式的学习空间。汇聚慕课、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验等全要素优质学习资源,重组学习要素,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学习服务。推行智慧教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将模拟学习、问究学习、辩论学习、协作学习等有机结合,开展研创型教学。[6]重构学习范式,基于教育规律,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研究为导向,以及志趣为动力的场景式、体验式学习范式,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式、探究式学习。[7]
“知识更新的速度,追不上技术革命的脚步;共性化的教育,满足不了个性化的需求;滞后的评分体系,量不出动态成长的能力”,武汉职业技术大学校长何保华在报告中开篇即提出职业教育课堂面临的三大挑战,然后用AI重构知识供应链、AI重塑学习方程式、AI重建评价坐标系给出答案。来自一线课堂教学的禹诚教授则分享了在教学中遇到“课堂吸引力不足、实训效果欠佳、统一教学难度大”的问题,提出用趣味任务激发学习兴趣,用安全认证、仿真实训等数字技术实现自主实训,借助AI工具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方式,解锁数字时代教学密码。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信息学院特聘教授德拉甘·加舍维奇则提出生成式AI工具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开辟支持学习者发展的新途径,通过整合生成式AI与实时分析技术,系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反思自身表现,从而提升其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则以“汽车智能制造多车型焊接机器人应用编程”案例对未来课堂进行勾勒,以解决汽车智能制造中产线效率提升的行业痛点、机器人运行轨迹自动生成的教学难点,以及模型曲线提取的技术重点为目标,从师生角色、课堂形态、教学手段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未来课堂上利用虚实融合技术,解决复杂工况下工业机器人的编程难题,展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力量。
基于以上案例实践,结合职业教育的属性,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未来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一个“数字共同体”,应该以技术赋能、产教融合、能力重构为核心,课堂形态从“物理教室”到“虚实共生”实现空间重构,课程体系设计从“专业分立”变成“岗位融合”,教学模式从“传授知识”向“能力孵化”转变,教学主体从“教师主导”到“师—生—机”实现三元协同,课堂评价从“结果鉴定”向“成长导航”转变,将人工智Kaiyun平台官方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技术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突破传统的桎梏,实现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改变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治理和教育形态。在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也将被重新定义:如何有效减轻教师负担,使其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学情分析,为学生提供启迪式的智能答疑和互动辅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何高效评估教师授课情况,提出精准改进建议,实现智能教研。鉴于此,未来教师的培养问题也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内容。
未来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泰国合艾技术学院院长宋沙·猜索达认为,在数字时代,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化身为学习设计师,他们需要借助技术,为每个学习者量身打造学习体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未来课堂的设计中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设计者、实训引领者和价值塑造者,教师的角色从“知识权威”向“问题解决伙伴”转变,教师需要将产业问题转化为教学任务并予以解决;教师需要能启发学生设计方案,引领学生验证方案,并指导学生升级方案;教师需要能通过“技能示范+精神内化”,传递工匠精粹与创新思维。
智能化时代,未来教师需要具备什么素养?孙善学指出职业教育领域中,数字职业、数字技能、数字化工作方式正成为培养数字人才的新标准、新内容、新要求,加快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已成为当务之急,《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和“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的发布,为未来教师的数智素养提供了标准指导。结合该指标体系,我们认为,为适应智能化的需求,未来教师应该具备技术赋能的基本素养。这就要求未来教师有较强的技术驾驭和整合能力,[8]能够熟练运用AI、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设计教学场景;需要具备数据驱动教学能力,能解读教育大数据(如课堂互动率、知识掌握度),优化教学设计与个性化辅导;需要有信息安全与伦理意识,能够遵循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合理使用技术工具,避免算法偏见与技术依赖。
如何使教师能够适应未来教师的角色定位,倪乐思介绍了英国采用“数字化教学奖金”和教育与培训基金会的“增强数字教学平台”等项目为教师提供资源和培训,为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提供支持。张莹则提出通过整合教师教学评价、科研产出、课程建设等多维数据,挖掘能力特征与发展潜力,通过智能算法精准生成教师发展画像和可视化能力雷达图,定制教师个性培训方案,助力专业能力精准化、差异化成长。这些成功的实践为未来教师的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其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多方的协同,职业教育要实现智慧化的生态构建也离不开产教的融合发展。如何在政策的统筹下引领职业教育数字化的生态共建,如何推进产教联动,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变革与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同频共振和双向赋能,会议对此形成共识。
首先,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升级与产教融合具有双向赋能的基础。数字时代,产业端需要符合数字技术升级需求的人才,教育端则需对接产业真实场景,教育追求知识传播与创新,产业追求经济价值创造,虽然二者相互独立,但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形成耦合点。[9]因此,教育的智慧化升级与产业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互补的,这是产教融合的内生需求,具有双向赋能根基。数字技术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高仿真产业场景,学生能在虚拟环境中开展产业真实场景的训练,解决了高成本、高风险实训难题,数字技术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对接产业的需求。从国家的政策保障方面,应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成为把数字技术优势转化为产教融合发展新动能的时代要求。[10]
其次,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升级与产业的反哺形成生态共建的闭环。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建设可以与产业形成数据驱动的精准对接。通过对产业发展数据及专业进行分析,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的动态调适,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精准适配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的生产需求和场景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教育内容,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共融共生,可以加快推动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的构建。
最后,在职业教育的智慧化生态构建和产教融合的双向赋能的路径方面,韩锡斌认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扎根产业,获取产业真实需求与持续动力,夯实产教融合的根基。要利用5G、AI等数字技术打造互联互通的职业教育平台体系,重塑虚实融合教学场景,加强数字基建的重构;要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信息壁垒,促进产教数据高效流通互用;要紧跟产业新需求,加强数字人才培养,满足数字时代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与产教融合的双向赋能,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平行会议以“共融共生: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为主题,深入探讨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同频共振、与产业发展共融共生的实现路径。会议对数字技术推动职业教育的变革影响达成共识,形成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的思路。
基于会议内容的系统梳理,本文就职业教育智慧化生态构建的政策规划提出由政府统筹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联动、企业赋能、院校落地”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提出集成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方法论和核心驱动力。在AI时代教育变革的路径探索方面,提出未来学校的规划应该建设智慧化环境、推进智能化的管理,打造智慧教学生态;在未来课堂的构建方面,提出重构课堂形态,重设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课堂评价和教学主体。在未来教师的培养方面,提出要明确教师的定位,使其具备技术赋能的基本素养。在智慧化生态构建和产教融合双向赋能的路径方面,提出夯实产教融合的根基,加强数字基建的重构,促进产教数据高效流通互用和加强数字人才培养。
[3]李海舰,赵丽.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特征、机制与价值形态演进[J].上海经济研究, 2021(8):48-59.
[5]孟保华.教学能力大赛视域下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33-39.
[6][7]顾小清,杜华,彭红超,等.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8):20-32.
[8]韩锡斌,李梦.智能时代教师教学能力进阶:从技术使用到人机共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3):31-38.
[9]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81-87.
[10]杨六栓,张辉,吴朕君.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实现路径[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3):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