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法学实践教学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7-21 21:44:31| 浏览次数:
数字化浪潮席卷高等教育领域,法学教育亦迎来深刻变革。《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和教育部“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为数字化时代法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要求,为下一步法学教育改革深化明确了重点。“数字+实践”成为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法学实践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成为一道必答题。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紧紧围绕法律职业能力培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改革成效,但是在数字化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法学实践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痛点。其一,“重术轻德”现象犹存。在就业压力驱动下,法律职业技能训练备受重视,而法治人才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在实践环节常被弱化,未能实现德法兼修的深层融合。其二,实践环节碎片化明显。传统实践多依赖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单一形式,内容相对割裂,未能串联法律实务全流程,学生难以构建系统法律思维框架。其三,协同育人机制不畅。校内教师精于理论Kaiyun官方网站却疏于实务,校外导师经验丰富却欠缺教学系统性,两者协作松散,指导质量多依赖个体经验,整体效能受限。其四,法学教学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手段、资源配置等偏向传统模式,尚无法满足新时代法治人才需求。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这些结构性难题提供了新路径。其意义远不止于工具革新,更在于能够重塑与赋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德法兼修”的浸润场域。依托数字化平台,可高效整合线上优质思政资源与丰富实践案例库,实现思政元素与法律实务技能的“无缝链接”。例如,在分析虚拟仿真案件时,同步嵌入对职业伦理抉择的讨论,使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般融入技能训练全过程,确保法治人才的政治底色与专业能力同步锻造。构建“虚实贯通”的全景实践。虚拟仿真技术(VR/AR)与线上平台打破了物理时空局限。通过构建覆盖“公安侦查、检察起诉、法院审判、仲裁调解”等全流程、多领域的法律实务虚拟平台,学生得以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反复演练复杂业务。这不仅弥合了线下实习岗位单一的不足,更使碎片化实践跃升为体系化、规范化的能力养成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接近实战的沉浸式训练环境。建立“协同联动”的智慧机制。信息化手段为弥合校内外师资鸿沟架设桥梁。通过在线实践管理平台,可实现实践目标的统一设定、过程的实时跟踪、学生表现的动态评估以及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与考核。这种“组织型开放”模式,推动封闭、分散的实践教学向标准化、团队化的协作指导转变,极大提升了指导的规范性与实效性。
地方综合性大学法治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在地性、实践性和灵活性是其主要表征。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地方综合性大学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法学实践教学数字化转型,需着力推动“三重创新”。
理念创新,坚守“立德、厚基、创新”培养思路不动摇。在实践教学顶层设计中锚定数字化改革方向,以崇尚道德修养、强化专业基础、融合数字技术为内核,系统布局实践平台建设、教法革新与团队升级,确保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以数字化路径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平台创新,建设数字化“全流程综合虚拟实践中心”。整合国家级、省级虚拟实验资源与校本特色,建设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枢纽。该中心应囊括虚拟教学展示、仿真实验实训、创新创业模拟等核心模块,形成技术融合、情境多元、自主探究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新生态,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机制创新,构建“双循环协同”实践教学新体系。一方面,通过“外循环”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司法机关、律所等多方优质实践导师资源,打造“分布式”高水平指导团队;另一方面,依托“内循环”机制,以数字平台为纽带,推动校内教师组建跨学科、有组织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内外协同,实现由“个人经验主导”向“有组织的高质量指导”的根本转变。
法学教育关乎法治中国建设的根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当勇立数字化潮头,以理念革新为先导,以平台赋能为支撑,以机制协同为保障,彻底打通法学理论与实践应用间的壁垒。唯有如此,方能锻造出兼具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专业素养与卓越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注入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活水,在法治轨道上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数字化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号2023JSJG47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法律实务全流程综合虚拟仿真平台》、项目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