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纵深丨齐鲁智教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21 13:03:24|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7月3日,山东省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了《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全生态体系,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升级、人工智能课程普及、教学应用融合创新及专业队伍建设。如何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范式?这一体系将如何改变教与学?中小学如何分层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今天我们邀请到山东师范大学数智技术与未来教育研究院李逢庆院长,一起来探讨相关的话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在深刻重构教育生态与发展范式。李逢庆院长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也将其作为战略重点作出系统部署。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为地方推进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教育厅等十部门于7月3日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李逢庆院长认为,这是围绕全省教育数字化转型做出的重大部署,是主动适应、引领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必将对我省人工智能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省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方案》突出山东特色,提出培育30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探索备课、授课等多环节应用场景;创新性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建立人机协同科研机制;强化全面发展育人导向,打造智能巡考等创新应用场景,推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结果性评价向全过程发展性评价转变。李逢庆院长表示,这些举措在全国各个省份出台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当中,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在潍坊青州人工智能学习体验中心,沉浸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学习思维,机器人编程、创意制造等课程成为现实。
青州市以教育大脑为中枢,筑牢数字化根基。当地投资1.2亿元建成双万兆骨干网和全省首个县域教育大数据中心,复眼观校系统覆盖2315间教室。青州市依托教育信息化2.0提升项目,组建了覆盖考场管理、教学教研、教学管理一体的智能巡视系统,通过教室前后两个摄像头实现无感知听课;同时依托教育大数据中心,对学校的安保、食堂、实验教学等一体化管理,通过教育专网全部连接到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市一张网”。
高校层面同样成果显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打造超智能通用教育基座,融合大Kaiyun官方网站模型等技术,通过智能备课AI工具帮教师平均节省38%备课时间,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46%,学生课程完成率提高22%;山东理工大学联合企业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开发AI助教等工具,改造110间智慧教室,实施“345”策略覆盖教、学、管、服全链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创新“AI+儒家文化”融合模式,将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推动职教产教融合。
小学阶段侧重体验认知,通过具象化活动来培育基础素养,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步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和社会责任的能力;初中阶段强化理解应用,着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更好地适应智能社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高中阶段深化设计创造,重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一设计将构建梯度衔接、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从了解到使用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李逢庆院长指出,教师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接触使用人工智能存在自发性,缺乏系统培训;二是对AI原理理解有限,教学易停留在工具操作层面,部分教师有技术畏难心理;三是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快,学校软硬件配置欠缺。
对此,《方案》提出建设专家委员会、开展教师培训等举措。李逢庆院长认为,这些措施必将有效激发学校和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助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方案》规划“云-网-边-端”一体化数字基座和省级教育算力共享系统。这一规划立足山东3.28万所学校、近2200万在校生的庞大教育规模,将推动资源全域流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山东教育数字化转型迈入系统化、深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它不仅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山东行动,更将成为驱动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必将有力促进教育公Kaiyun官方网站平、提升育人质量、缩小区域差距,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终身学习提供强大支撑,也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期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能够真正惠及齐鲁师生,助力山东教育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