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建华:凝练区域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齐鲁工大范式” 继教e线·会客厅
发布时间:2025-08-23 14:18:34|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推动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展现山东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突出成果。在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下,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海报新闻、山东省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联合推出“继教e线·会客厅”主题访谈活动。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立足近40年办学积淀,形成了非脱产形式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学考试两种学历教育以及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等办学形式于一体的继续教育体系。张建华向记者介绍,目前在读成人教育学生近58000人,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3000余名。设有30个本专科专业,涵盖8个学科门类,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近年来发展迅猛,2023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录取首次突破2万人,报考与录取人数跃居全省第二;2025年毕业生达16879人,授予学士学位近万人。
作为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齐鲁工业大学建立的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与学院原有平台互联互通,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解决工学矛盾,大力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据了解,该学院深度挖掘红色金融文化,建成山东红色金融博物馆——山东省内首家全面展示红色金融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反映地方红色金融历程的专题馆。该馆获评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教育基地”、省委宣传部金融办“金融文化书院”等荣誉,2025年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金融文化场所”。依托这一平台,学院成功申报成为山东省总工会财贸金融工会委员会设立的“山东省金融工匠学院”,赋能金融行业专业技术人员。
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和终身学习需求增长,齐鲁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十五五”规划为引领,通过数字化转型与产教融合重构教育生态。张建华认为,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边界,深化校—企—政资源协同,方能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型。
“力争成为区域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面向未来,张建华表示,齐鲁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办学效益,更致力于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升级的重要教育支点。
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校(院)继续教育工作的办学主体,形成了非脱产形式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之前的函授、业余)、自学考试两种学历教育以及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等办学形式于一体的继续教育体系。在办学层次上有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等三种办学层次;同时,举办各种培训班,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急需人才。继续教育学院贯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校(院)综合办学优势,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手段,促进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从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始终秉承先进的办学理念,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发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网络课程,采用线上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学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被山东省教育厅评选为“山东省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学校继续教育学院连续三年被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组委会评选为“最具社会影响力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目前我校有成人教育在读生近58000人,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3000余名。现有30个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其中高起专2个专业,高起本7个专业,专升本21个专业,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已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历经近四十年耕耘,继续教育学院在办学形式、层次、规模、质量与效益上均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实现历史性突破,报考与录取人数跃居全省第二。2025年,我们毕业生人数16879,其中本科生14798,授予学士学位9979人,这在继续教育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众网·海报新闻:围绕山东省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在加强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目前学校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电子信息、金融、会计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1个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3个山东省一流学科、69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11个门类,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Kaiyun平台官方I世界排名前1%,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教学模式上,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与小班化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重优势;实施“AI+”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面,学校在省内设立30余个函授站(点),构建起“校、院、站”三级办学及服务体系,深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数字化转型”,优化平台功能,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并配备专兼结合的教学与服务团队,全面支撑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在教学创新方面,扩大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范围,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系统建设;加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9个数字技术领域的培训能力。同时,认真落实新时代山东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任务和山东省全民终身学习工作任务,做好教学评估工作,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领域拓展:新增金融科技、金融网络安全等金融前沿专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行业合作:与山东省金融业联合会、山东省银行业协会等7家金融组织,中农工建交、齐鲁银行、东营银行等省内重点银行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建立企业需求清单与业务提升清单的动态匹配机制。
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办值得依赖的继续教育和全国有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学院。打造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区域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实施路径包括推动数字化转型,优化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拓展服务领域,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强化质量监控,完善评估体系。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学院多次召开各类研讨会,深入实地调研,优化校外教学点设置;修订成人高等教育学位授予管理办法,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招生宣传工作方式,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线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自考工作取得新突破,开展自考教材的编写工作,申报2门新主考专业,与企业签订自考助学协议。2023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录取首次突破2万人,招生规模和创收能力进入全省继续教育工作第一梯队。在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报考人数较往年大幅下降的情况下,2024年招生录取19632人,2025年招生录取17988人。目前,在籍成人教育学生达到5万余人。
深度挖掘红色金融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立山东红色金融博物馆,该馆是山东省内首家全面展示山东红色金融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反映地方红色金融发展历程的专题性博物馆。山东红色金融博物馆先后获评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教育基地”、省委宣传部金融办“金融文化书院”荣誉称号,并于2024年6月获得“金融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的授牌。2025年1月,山东红色金融博物馆成功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金融文化场所”。同时,为做好山东红色金融文化知识的普及,配合金融文化知识进校园、进课堂,2025年3月出版发行《山东红色金融概论》。
在非学历教育工作方面,学院紧跟社会需求,开展传统工艺尚工行动、政府采购项目等非学历培训项目,拓展服务领域,落实校(院)非学历教育“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强培训项目的管理、立项、过程指导、质量监督、结项等。目前,出国留学业务、无人机培训、科学教师培训、金融行业培训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我们始终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学历教育工作方面,以红色金融博物馆为依托,积极开展红色金融项目的丛书编撰、课题申报以及深入研究。红色工业研究启动。积极打造红色金融党建品牌,开展系列的党建培训。几个留学项目英国 A-level 国际课程培训、与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与共同推出海外名校直通⻋“2+2国际本科”项目、波兰留学项目等正在积极推进中,进一步积累留学项目办学经验,争取有大的突破。
招生拓展与教育质量强化。面对生源竞争压力,学院多措并举:重点冲刺自考、成教招生指标,并优化新生报到流程以降低生源流失风险。赴合作教学点调研,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求二级学院将非学历培训纳入专业建设。
增设新兴专业,对接产业需求。2025年新增“金融科技(专升本/高起本)”“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升本)”“药学(专升本)”等专业。这些专业聚焦数字经济、大健康等国家战略领域,旨在培养行业紧缺人才,体现学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响应。
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拓展非学历培训、国际教育服务及文化育人项目,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元体系。
加强校际协同。近期密集调研省内外高校,聚焦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等领域合作,探索师资共享、课程共建及科研联动机制。
强化校外教学点监管。严格规范招生宣传、学籍管理、学位审核等流程,通过年度考核与表彰机制(如优秀教学点评选),保障办学质量与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