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教育发展的三个追问
发布时间:2025-08-19 15:22:47| 浏览次数:
在建设教育强国与学习型社会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伴随数字化浪潮推动终身学习模式迭代以及人口老龄化催生银发学习需求等时代背景,终身学习已成为关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近期指出,要把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以三年行动计划改革试点为契机,紧紧抓住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终身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6月12日—13日,以“质量引领 数智赋能 协同创新”为主题的2025(第四届)终身学习成果交流会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凝聚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智慧,昭示了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本刊整理提炼会议精华,旨在分享新经验,传播新理念,启迪新思路,希冀藉此为终身教育事业发展赋能,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注入更强动力。
办学者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Kaiyun开云视角进行科学布局,以推动老年教育的守正创新。
6月12日,2025(第四届)终身学习成果交流会之“老年学习探索与实践”平行会议在西安举办。来自普通高校、开放大学、职业院校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就当前老年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如果从1983年我国创办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老年大学算起,老年教育已经走过40多年历程。其间,普通高校、开放大学、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辛勤耕耘,为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国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尤其是《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文件发布的背景下,新时代老年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会议关Kaiyun开云注的焦点。
专家们认为,时代发展到今天,需要回答什么是老年教育、如何以数字赋能老年教育、老年教育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三个关键问题。一个共识是:新时代老年教育的发展,不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办学者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视角进行科学布局,以推动老年教育的守正创新。
谈到老年教育,唱歌跳舞是大众的第一印象。在老年教育发展初期,这种教育形式很有必要而且受到老年人欢迎,而这并不是老年教育的全部。在老龄化快速深化的当下,有必要回到原点,对什么是老年教育做出回答。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晰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
在2025(第四届)终身学习成果交流会开幕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原副司长郝福庆对此作了重点分析。他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3.1亿,庞大老年群体的需求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必然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老年人需要进行人群细分才能达到精准供给。”从年龄结构划分,老年人群可分为活力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其中,60岁到70岁的活力老人占老年群体的56%。他们积极参与老年大学、健身养生、文体娱乐等活动,向往“诗和远方”,很多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贡献银发力量,为社会发光发热。
“近几年退休的人群,即‘60后’新银发群体的消费特征需引起关注。”郝福庆表示,这一群体受过良好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他们属于高端客户人群,其需求更加个性化、高端化,更注重沉浸式体验和深度参与。
老年人群及需求的变化是老年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在平行会议上,广州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熊军表示,因应时代的发展,老年教育迫切需要抛弃传统的学校教育思维。“老年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课,也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而应该多元化发展,是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有机结合。”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我国老年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拓展。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建立了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现代服务专业群,成为高职教育中唯一开设老年教育方向的高职学院。针对老年大学普遍存在的学员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西安交通大学老年大学开发了科技类、实用类、技能类新课程,吸引更多的男学员来上课。河北开放大学探索康养学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将老年教育融于山水之间。泸州开放大学以巴蜀文化、成渝双城互动等为主题,大力开展老年研学实践活动,成为当地老年教育的一大特色。
对于老年人而言,最大的学习障碍往往在于“距离”。为解决这个问题,开放大学利用体系优势,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立体融合的学习网络,将优质老年教育资源送到老人身边。同时,面对我国国土辽阔、老年人群庞大、优质资源难以平衡的现实,以数字赋能老年教育成为我国老年教育探索的重点方向。
乘数字化之势,开放办好老年大学,是国家老年大学的使命之一。从2023年3月学校成立以来,数字化赋能国家老年大学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老年大学构建了“分部、分校、共建单位、直属校区、研学基地”五位一体的办学服务体系框架,推进体系平台间互联互通,现已与体系内26个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汇聚44.1万门、427万分钟多门类课程资源,经市场化改造后面向全国的平台进行分享;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适老化“无障碍模式”,目前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人,累计提供学习支持服务1.8亿人次;上线智慧学伴小叶子,实现了智能化的教学辅助。
数字赋能老年教育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理论研究和行动均不断深化的过程。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教研中心主任张翔宇指出,当前的线上教学面临三大困境:一是所有线上资源对有限注意力的激烈竞争,造成了线上课程流量稀释,影响了学习效果;二是线上教学成本高昂;三是资源触达难,场景嵌入难。
“我们需要一个支点来撬动海量资源,低成本、高效能地触达目标人群,并激发学习动力。”张翔宇说,面对这些困境,国家老年大学的破局之道是,以AI赋能资源活化与智能服务,构建老年教育专属大模型,提供老年情感陪伴和健康问答及艺术实践;与腾讯公益合作“双师课堂”,将发达地区的优质课程输送到欠发达地区老年大学课堂;推广“老年学员志愿者进社区”模式,将资源辐射至社区和家庭。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文件发布后,老年教育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是老年大学普遍关注的问题。
广州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熊军认为,国家制定的老龄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社会政策,同时也是涉及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等领域的公共政策。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老年大学的发展,一定要站在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宏观高度,立足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实际进行科学布局。这才是守正创新之道!他说:“老年大学办得是否成功,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即是否撬动了银发经济、银发产业,是否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果做到了,就是有为,接着才能有位。”
西安交通大学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李超表示,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以中央文件精神为指导,用好政策,推动高校老年教育的发展。
老年大学要创新运营,就涉及到收费问题。熊军认为,老年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公益事业。义务教育不能收费,而公益事业应该收费。就课程而言,法律维权、心理健康、临终关怀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应该免费;合唱、舞蹈、器乐、书画、绘画等知识补课型初级课程应低价收费;合唱、舞蹈、器乐、书画、绘画等中级班、高级班和康养学游等市场课程应该合理收费。
在探索以老年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中,老年大学显示了新时代的责任担当。河北开放大学创建老有所为的平台与服务体系,创新“银龄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老年教育与银发经济、社区养老的融合路径,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构建老年教育新生态,激活社会资本,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走社会服务之路,以“养教结合”“社老融合”带动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泸州开放大学与重庆市大足区签订《社区教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组建“川南渝西”社区教育联盟。
康养学游这一老年教育新形式为老年大学所青睐。近年来,广州老年开放大学的康养学游已从省内发展到省际并扩展到国外。截止到2024年底,广州老年干部大学创立的银发智库已吸纳1352名银发人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41人,承接项目204项。此外还开展了银发科普、银发咨询等。
老年大学对老年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勾勒出了今后老年大学的发展脉络,无锡开放大学党委书记贾厚林将之归纳为“五个老年大学”。一是办好社区化的老年大学,要把社区的资源、经费与开放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二是办好行业老年大学,要把老年大学工作融入各行各业,形成行业特色。三是办好开放老年大学,开放大学体系要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体现核心品牌和核心价值。四是办好多元化老年大学,“德学康乐为”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一种老年大学。五是办好数字化老年大学,推进老年大学的新业态与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