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激活产教融合创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5-07-25 03:04:10| 浏览次数:
“产”为锚点,“教”破边界,“融”生质变,“合”筑生态。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变革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2025(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汇聚了政行企校各方智慧,探讨产教融合的现状、难题与经验,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
本刊认为,构建新生态,形成新格局,关键是促进“产教真融深融”。随着产教融合纵深推进并迎来“黄金时代”,政行企校需多方协同,打破壁垒,整合资源,特别是发挥政府和市场的重要作用、夯实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落脚点,最终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联动”。
人工智能是职业教育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能够推动教育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中,产业形态加速迭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革新。当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交织共振,一场关于“人才链如何精准对接产业链”的重构进程愈发紧迫而深入。
2025(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之“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专题交流会”现场
聚焦这一时代命题,2025(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之“人工智能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专题交流会”形成共识:人工智能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正推动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跃迁;而借助人工智能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兼具AI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更是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在人工智能与产教融合的发展进程中,政策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从国家层面看,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已形成立体化政策矩阵。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覆盖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师生数字素养、教育评价等全链条,凸显系统性改革导向。紧随其后,教育部等9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将数字化作为落实纲要的首个具体举措,强调“全面推进智能化”的系统思维。2025年5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以“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为主题,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和《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标志着政策设计向技术落地进一步深化。
在职业教育领域,政策响应更具针对性。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周潜梳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并指出,2025年3月,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聚焦产教融合这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路径,提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及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目标。同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也成为“新双高”建设指标之一,要求服务重点产业链,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例如,陕西省已着手构建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地图,整合产业与职教数据,支撑智能化决策。
人工智能正推动产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287 所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农业技术、智慧城市管理技术等传统专业数字化改造后的专业,723所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数智化专业,年招生超6万人,显示职教体系对技术变革的初步响应。但深层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端20%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与80%的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与职教专业结构中20%的AI相关专业、80%传统专业待改造的现状形成张力。
以泸州老窖为例,这家传统白酒企业通过数字赋能酿酒生产行动,将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于传统酿造流程,实现酒体香味成分提取率提升20%、优质酒比例提升10%、用工减少70%。其智能包装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产能提升100%、生产效率提升200%,但仍面临“传统工艺传承与智能化改造如何平衡”“懂酿造工艺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这折射出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共性困境——技术应用与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正如泸州老窖集团(股份)公司首席数字官、泸州老窖国际发展(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王辉所说,“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急需专业化的模型构建和修改人才、熟悉并善用内外部 AI 工具的人才以及具备普及型AI能力的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面临着专业结构调整、教学模式创新等新任务。调研发现,中职和高职教师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在应用与分析、伦理与规范维度表现相对较好,但在知识与理解、评价与创新维度还存在提升空间。解决矛盾的实践路径包括以下四方面:
专业升级,构建动态适配的专业生态。周潜提出,在专业建设上,要推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和传统专业数智化升级,强调人工智能的作用。他以某职院的探索为例,提出可从优化专业人才目标、打造数字化育人平台、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建设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化实训体系、培养数字化教学团队、设计数字化评价体系等几个维度具体实施升级。同时,针对如何系统推进职业院校人工智能应用这一关键问题,周潜表示,应从Kaiyun目标、原则、具体工作等方面着手。目标是构建适应职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助力产业智能化转型;原则包括职业导向、动态迭代、伦理安全;具体工作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学生评价、伦理安全与应用保障措施等多个层面。
产教协同,打造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产业学院的实体化运作,正在打破“学校热、企业冷”的困局。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通过融入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学院,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实现错位发展。同时,该校通过出台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方位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四元四实治理体系,包括创建四元协同生态环境、共建理事会、组建学生中心运行体系、构建双案联动培养体系等,保障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化背景下校企协同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则为产教协同提供了新基建。国开在线搭建的人工智能基座,在助教、助学、助管、助评等方面实现了开放教育AI场景应用。该平台涵盖模型管理、能力广场、租户管理、知识库管理、应用管理、工作流、应用集成、AI基座内容审核策略、数据看板与问答记录等多个层面,并推出了一系列“开箱即用”的AI应用。
此外,企业在产Kaiyun教融合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泸州老窖通过平台共建、科研攻关、基地共创、以赛促学等举措,与高校构建深度融合创新生态,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
当工厂机器每8.2个月迭代一次,而课程更新却需2—3年,如何打破这一“时间差”,让教育跟上产业迭代的步伐?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纪兆华表示,随着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时间差”问题日益凸显。但教育不能仅仅追着产业跑,而要与产业在数字世界中同频共生。要以AI大模型驱动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动态适配的新范式。他认为,AI大模型可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驱动”的转变,打通“教育—产业”数据闭环,构建“微专业+动态认证”机制,实时捕捉产业需求,动态优化教育供给。他还建议,未来要提前布局量子计算、6G通信课程;协同进化,职教“一张网”;打造“教育—产业”数字孪生体,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实时共振。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柯孔林强调,在智能网联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专业中,高职院校应将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同时,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对此,该校通过推进人工智能+师资引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员工培训、人工智能+“立地式”科研、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等五项计划,展开了“人工智能+”行动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则采用“1(校)+0.5(船)+1(校)+0.5(船)”四方联动赋能、四船交替共育的卓越海员培养模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该校根据行业需求,通过重构能力递进、书证融通、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增加数字化、智能化培养目标;开发专业标准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校企互补、虚实结合的“四条船”实训平台;开展能力测评、多维度精准画像等举措,为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陈晓琴坦言,学校也面临着专业动态调整中产业数据掌握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期待省域层面能建立相关平台或机制,解决产教数据更新和专业预警调整的问题。
从产教融合的全局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已从“是否需要”的讨论阶段,转向“如何深度融入”的行动阶段,成为必须落地的战略任务。从政策驱动到技术落地,从专业改造到生态重构,职业教育正经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未来,需以数据为纽带、以机制为保障、以能力为核心,构建“技术创新有支撑、产教协同有深度、人才培养有质量”的新生态,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撬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输送更多“懂技术、会创新、有伦理” 的复合型人才,在智能时代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