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海南向世界递出“蓝色名片”
发布时间:2025-05-01 18:29:40| 浏览次数:
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1900多公里的海岸线处各具魅力的海湾……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近年来,海南立足气候温度、海洋深Kaiyun度、地理纬度和生态绿色等自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商业航天、南繁硅谷等具有海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海南,这颗镶嵌在祖国南端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递出“蓝色名片”。
3月28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沿海11省区市学习平台重磅推出“沿着海岸看中国”大型融媒体报道。作为此次全国联动报道的重要一站,“学习强国”海南学习平台与海南省融媒体中心组成联合采访团,开展“沿着海岸看中国·海南篇”深度采访。
报道团队运用“直播+短视频+AI创意+手绘”的全媒体传播矩阵,累计推出1场沉浸式直播、11条精品短视频、1组创意手绘长图、1组AI海报以及3个主题图集,形成立体化传播声势。系列报道凭借鲜活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引发广泛关注,获20余家省内外媒体转载,全网传播量突破1000万次。通过记者们深入一线的观察与记录,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和高质量发展成果得到生动呈现。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枢纽,海南洋浦港以制度创新和智慧化建设双轮驱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今年4月,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新增的1个15万吨级和1个20万吨级泊位正式对外启用,也使洋浦港具备了停靠全球最大的2.4万箱位集装箱船舶的能力。不断有新泊位投入使用,标志着洋浦港货物吞吐能力、开放能级和综合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洋浦港的区位影响力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海南中海石油码头,“璇玑”“璇玥”两个系统演绎深海能源开发的硬核科技。“璇玑”系统像“六边形战士”般精准钻探。截至今年4月,“璇玑”累计作业2645井次,新增油气探明储量2.65亿余吨;“璇玥”系统则以“火眼金睛”透视地下油气宝藏,为能源安全保驾护航。码头立体仓库、智能调度系统,则展现了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
在海南文昌的碧海蓝天之间,一座现代化的航天新城正在崛起。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自投入运营以来,以“小细节”撬动“大航天”,以地面导流锥技术、远距离测发控系统等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成果,实现了“7天发射、7天恢复”的中国航天速度,为我国商业航天注入新活力。
在海南三亚的广袤田野间,一场静悄悄的“种子革命”正在上演。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用科技守护“中国饭碗”。表型组学技术、太空育种技术等黑科技的应用,将育种周期缩短一半,亩产提高15%。从“南繁基地”到“南繁硅谷”,海南正助力中国从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
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中国唯一的“医疗特区”正以高水平开放引领医疗健康产业变革。这里与世界排名前30强的药械企业深度合作,引进未在国内上市的创新药械超470种。佳能医疗中国首台4K超高清CT、中医特色疗法与国际医疗旅游的融合,彰显了乐城“医疗+旅游”的独特魅力。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供图)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则以“无围墙校园”打破教育边界,22所国内外高校共享课程、智慧教室、全息投影授课,让“学在海南=留学国外”成为现实。
博鳌零碳示范区以“黑科技”诠释绿色生活。光伏地砖、花朵风机、智能喷淋系统等创新设备,让“零碳”从概念变为现实。2024年,示范区生产绿电3000万度,覆盖年用电需求2100万度,剩余绿电上网,实现了从“近零碳”到“零碳”的跨越。塑料瓶回收兑换咖啡、再生纸制成的桌椅,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这一“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样板,为全球零碳发展提供了“中国答案”。
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参会嘉宾在体验博鳌零碳示范区的脚踩发电降碳体验平台。(来源:新华社)
在海南五指山苍翠的群峰间,海拔600多米的毛纳村正演绎着“绿叶变金叶”的生动故事。茶园里,农民王菊茹手指翻飞间,嫩绿的茶芽簌簌落入篓中。宝山竹屋内,黎族姑娘正跳着欢快的竹竿舞,游客们跟着节奏跃动,笑声回荡在山谷。这个黎族村落通过“茶旅融合”发展模式,让3000亩生态茶园成为致富“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海南岛东海岸,一条蜿蜒的“山海画廊”正焕发蓬勃生机。2024年12月全线通车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万宁段,悬于半山腰的临崖公路——正门岭大桥如一条玉带缠绕山间,桥下是浪花拍岸的山钦湾,形成“车行海上”的独特体验。山钦湾的黑色火山岩礁石群与燕子洞奇观,因公路通车而迎来客流高峰。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不仅带来游客,更带来发展理念的转变。海南正加紧完善骑行驿站、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让“最美公路”真正成为百姓的“共富路”。
在海南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恒温监控使鱼苗成活率从10%提升至60%,渔民手机App远程管理,数字渔业颠覆传统“看天吃饭”。“鱼虾上楼”的智能养殖模式,让传统渔业跃入数字时代。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VR技术让深海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化传承的“古今对话”窗口;春光集团以“一颗椰子”串起三产融合的创新链,成为展示海南热带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样本;海口国家帆船基地的碧波中,OP级帆船如彩蝶翩跹。这个航海胜地正以“体育+旅游+文化”的融合姿态,成为更多人的出海口;转身遇见三亚天涯小镇,则如一幅未干的水彩画静静舒展,以“最文艺的渔村”之名,诠释着“诗与远方”的商业价值……沿着海南海岸线一路走来,这些分布在海岸线的“珍珠”,被新质生产力的“金线”串联成链。它们共同诉说着:海南的高质量发展,既有碧海蓝天的生态底色,更有人文与科技交织的创新亮色。在海南这片热土上,每个地标都是世界读懂海南自贸港的窗口、向世界展示海南的“蓝色名片”,每个创新故事都在重写“向海而兴”的当代叙事,生动诠释着海南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自贸港建设,在碧海蓝天间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