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的碰撞多元理念共筑未来人才 |华外同文十周年
发布时间:2025-03-04 18:48:25| 浏览次数:
3月1日,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华外同文”)迎来十周年校庆,学校举办的系列活动成为教育界瞩目的焦点。当日,两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与一场深入的“华外汇客厅”访谈,为华外同文十周年庆典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呈现出教育智慧的激烈碰撞,全方位展示了学校在科技教育引领下,融合多元教育理念,培育未来人才的坚定决心与创新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晋年以及中国职业教育领军人物俞仲文齐聚华外同文,分别从人工智能、遥感科技、职业教育思想等不同维度,为华外同文师生带来知识盛宴与教育理念启迪,共同助力华外同文勾勒未来发展蓝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做技术的“掌控者”
熊璋教授走进华外同文,以“AI时代是我们的时代”为主题,为现场数百名学生带来一堂生动且深刻的AI教育课。
“如果说汽车超越了人类的腿脚、手机超越了人们的耳眼,那么如今的人工智能将是超越人类大脑的技术,拓展着人类智慧的边界。”面对“人工智能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熊教授从学生身边场景切入解释,“人工智能可理解为‘人工+智能’,即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诸如计算、学习、推理、理解、规划和决策等复杂任务。”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其能力已经超出我们实际需求,甚至开始创造我们未曾感知、难以想象的全新可能性。”熊教授带领学生畅想未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学生都将拥有一个私人的人工智能助理,它不仅能协助学习,还会像小秘书那样根据课表提醒准备课本、推荐着装,还能帮助规划学习任务和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熊教授也提醒华外同文学子,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并非遥远想象。“人工智能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而这种挑战避无可避、无法逆转。”熊教授表示,未来必定是人与AI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作为新时代接班人,中小学生更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化技术为生产力。
“AI发展如此迅猛,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在提问环节,学生发出心中疑问。熊教授表示,技术发展会带来一部分工作岗位乃至行业的淘汰,同时也会催生新的行业,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作为新一代,应当打好知识基础、培养创新精神,才能化技术挑战为时代机遇,在未来驾驭人工智能。”
中小学阶段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教育?活动上,熊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领域迅速扩张,教育体系也需相应调整以适应新需求。“教育变革是技术浪潮下的必然趋势。”熊教授强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Kaiyun官方网站本、激发兴趣、全面发展”四大原则。“‘立德树人’即回归‘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教育要题,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以及爱国为国、爱中华文化的栋梁之材;‘以人为本’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条不紊地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同时,中小学还应当强调探究实践、坚持学用结合,发掘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探求欲,培养科学精神;强调跨学科学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熊教授建议,应完善中小学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分阶段、有秩序地推进AI教育。“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段侧重理解和应用,高中阶段则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适应、利用并驾驭人工智能,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能全面发展。”
现场,熊教授援引一句论语名言,鼓励华外同文学子积极对待人工智能技术。“古人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应当科学认识人工智能,并正确使用、大胆拥抱人工智能,积极做技术的‘掌控者’与‘司令官’,达到人机协同共进、相辅相成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华外同文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早早开启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布局。
学校大胆突破传统编程教育对年龄的限制,匠心独运地构建起“低年级启蒙+高年级深化”的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量身打造契合其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的人工智能学习路径。
一、二年级时,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形化编程游戏及互动故事,巧妙融合编程概念与趣味元素,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开启逻辑思维培养之旅,点燃对数字世界的兴趣;三、四年级,引入Scratch等简易又强大的编程工具,引导学生开展基础算法设计与项目创作,使其逐步掌握编程逻辑与方法,将创意转化为作品;五、六年级,教学内容升级,学生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广泛应用的Python编程及AI主题课程,并融入机器人编程、智能硬件开发实践,探索AI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多元应用。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保障每位学生每周都有1节人工智能课,还为特长生开放校队选拔,入选者可获得每周额外1-2次的深度训练机会。同时,学校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全方位将AI工具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场景。配备先进的希沃白板、苹果平板等智能教学设备,整合豆包、Kimi等前沿AI工具,实现课堂资源的自动生成、智能纠错与实时协作功能;结合希沃专业团队研发AI观察系统,借助摄像头与传感器精准捕捉学生课堂专注度、互动频次等数据,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动编程课程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联动,如通过编程模拟物理实验、设计数字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打造出高效、智能的现代化智慧课堂。
而王晋年院士由浩瀚宇宙仰望地球全貌切入,分成“遥感的定义”“卫星遥感的简史”以及“卫星遥感的应用”三个部分进行讲述,并以“千里眼”为喻,生动阐释了遥感技术如何通过卫星感知地球的电磁波信息,实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和资源管理。
他回顾了全球遥感发展史,从1960年首颗气象卫星 TIROS-1到中国“高分系列”卫星的突破,强调遥感在应对气候变化、诊断城市扩张等领域的核心作用。现场反响热烈,学生踊跃互动,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科技探索的热情在校园内激荡。
王院士表示:“未来的遥感是一场感知的革命,数字化时代需要被感知,只有了解过去、感知现在、洞察未来,这将会是未来生活重要的一环。”现场学生与王院士积极互动,探讨遥感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应用,现场气氛在一问一答中推向高潮,华外同文通过这一场连接科技与文化的讲座,彰显教育科学与责任的双向奔赴。
华外同文“更中国 更世界”的办学特色与遥感科技的全球性、前瞻性不谋而合。作为广州市首批国际教育窗口示范学校,华外同文长期以科技素养课程为抓手,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3D设计等特色课程,并通过“世界课堂”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王晋年院士的讲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带来一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视听盛宴。
中国职业教育领军人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俞仲文:“三个同在” 理念,融合职教思想,引领国际化基础教育新方向
下午,一场聚焦教育融合与创新的“华外汇客厅”访谈正式开启。中国职业教育领军人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原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先生,就职业教育思想如何融入华外同文国际化基础教育,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俞校长着重强调,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关键所在。在当下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将新兴技术融入日常教学。对于华外同文而言,秉持“更中国,更世界”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正如华为凭借先进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华外同文也应积极引入前沿技术,为学生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从容应对未来挑战。
在阐释“更中国,更世界”的丰富内涵时,俞校长指出,未来十年,“更中国”要紧密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全球科技变革的浪潮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态势。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需求,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而“更世界”则意味着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世界公民。华外同文可通过精心设置相关课程,积极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比如在校园内除展示中国国旗外,还展示与学校合作、接收留学生国家的国旗,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国际化教育方面,俞校长特别提醒,不能把国际化教育简单等同于外语学习,要避免培养出价值观西化的“香蕉人”。华外同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际化进程中,应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精华,如仁爱等价值观,使其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价值原型。同时,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做到“和而不同”,让学生既能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又能接纳国外先进理念。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教育变革,俞校长建议华外同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提升人机智能素养。以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例,这位计算机专家借助人工智能在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充分表明未来教育应注重开发学生人机智能综合素养。华外同文可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此外,对于华外同文提出的平行教育理念,即平行教育和素质教育并行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俞校长表示高度赞同,并提出“三个同在”的建议。
一是与铸魂同在,在课程中融入品德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与高尚境界,塑造学生灵魂。
二是与前沿技术同在,在传统素质教育基础上,增加传感器、小工程师训练等前沿技术相关课程,激发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与探索精神,未来十年可设立专门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各年级创新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三是与创新同在,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创新比赛,如莫斯科金奖大赛、国际设计大赛等,通过比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华外同文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融合职业教育思想精髓,以“三个同在”不断深化“更中国,更世界”的内涵,勇敢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华外同文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彰显出强大的教育实力与担当,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的潮流。
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十周年校庆的这三场活动,是学校十年教育征程的一次深刻总结与升华。熊璋教授、王晋年院士、俞仲文校长三位教育名家齐聚,从不同专业领域与教育视角,为华外同文带来前沿知识与先进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今天到校演讲与举办讲座的三位嘉宾,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知名画家许钦松等人也是学校的智库专家,这不仅彰显了华外同文丰富的教育资源,更体现了学校在汇聚各方智慧、推动教育创新上的不懈努力。
未来,华外同文将继续秉持“更中国,更世界”的教育理念,借助众多教育名家、教育资源的智慧与力量,在科技教育的引领下,融合多元教育智慧,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而不懈努力,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